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配资网官网,“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当前,东西部协作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应不断创新完善协作机制,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促进协作双方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1
推进常态化帮扶,要按照“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要求,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帮扶机制实现从“外部干预”向“内生激励”、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共生”、从“短期政策驱动”到“长期制度稳定”的全面转型。本质上,这是通过构建网络化、制度化的结对帮扶关系,形成相对均衡的社会资源配置网络,在制度性协同、内生性发展与市场性共生的三维框架下,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常态化帮扶对东西部协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效稳定的协作格局。构建东西部长效协作格局,其核心在于突破短期帮扶局限,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构建完善的协作体系,推动区域优势深度互补与发展成果共享,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这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覆盖资源配置与过程监管等,确保协作实践行稳致远;精准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权责对等中构建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推动单向支援向双向互促转型;激活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网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将外部要素有效转化为西部内生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制度创新、破除行政壁垒、构建协同框架,解决好当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跨区域协作机制不顺畅、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互利共赢的协作关系。当前,东西部协作正迈向常态化互利共赢的阶段,超越单向输血的传统模式,着力构建双向赋能、融合互促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更高维度的协作关系,要构建具备韧性的长效机制,确保在复杂环境下帮扶不断链、发展可持续,实现从外部支援向内生协同的深刻转变;破除阻碍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高效流动的体制机制藩篱,让资源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顺畅循环,激活发展内驱力;重塑产业协作形态,超越简单的产业梯度转移,探索如“东部研发+西部转化”等深度融合模式,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链,充分释放协同创新潜力。
协作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在动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其关键在于将外部帮扶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实现从依赖“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转变。然而,当前实践中仍存在政策协同不足、产业根基不稳、市场需求脱节、人才结构单一等短板。这就要求激发本土创新活力,推动技术研发与当地产业需求深度融合,鼓励本土企业敢闯敢试,形成创新土壤;提升制度供给的精准度,建立能适应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差异的调适机制,确保基层实践与市场需求相符,产业定位与地方特色共振。
市场主导的协作机制。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还市场。通过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通制度运行梗阻等举措,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创造力。着力塑造边界清晰、互动顺畅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外部帮扶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为社会力量搭建起路径清晰、预期稳定的参与桥梁,让整个帮扶体系有机嵌入遵循市场法则、涵养内生动力的长效制度框架。
2
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东西部协作需以风险防控为基础、价值共创为动力、内生发展为核心、要素畅通为支撑、收益分配为保障,着力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构建风险防控机制,筑牢长效协作根基。以系统思维增强制度韧性,通过法治化框架与数字化工具贯通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治理支撑。强化法治引领。坚持法治思维与系统观念相统一,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总纲,构建宏观战略、中观规划与微观执行相结合的传导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治理格局。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目标与责任主体,建立年度评估、中期调整与终期验收相结合的动态优化机制,确保政策供给精准适配区域发展需求,形成基础法规、配套制度与实施细则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创新治理工具。推进数字化治理变革,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协作云平台,实时监测项目进展与资源流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结对关系,将制度韧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周调度、月会商、季评估”的闭环推进机制,实施岗位责任清单化管理,筑牢长效协作根基。深化机制革新。打通“东部研发+西部转化”“西部资源+东部市场”的双向通道,通过共建飞地园区、共享科创平台促进创新链跨区域融合;构建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共同体,提升治理效能。
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协作价值共创。以科学考核牵引价值共创,构建起激发深层动能、促进双向赋能的新型评价体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双维指标。建立基础保障与战略效能并重的双维指标体系,其中,基础维度聚焦协议执行刚性,设置资金到位及时率、专业技术人才派驻稳定性、项目推进如期性等基础性指标;效能维度突出价值创造能力,增设产业链本地配套率、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率等发展性指标。强化激励联动。建立考核结果与政策资源的动态联动机制,对连续评估优秀的地区,实施绿色信贷额度优先等激励举措,形成“干得好、给得多”的正向循环;针对“正向飞地”“反向飞地”等协作模式,制定专项政策包,在税收分成、数据共享等方面给予制度突破空间。建立闭环管控。推行预警机制,对长期未达标地区启动协作体系重构;对进度滞后或效能不足项目开展限期整改;对潜在风险提前介入指导。深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深度嵌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明确协作成效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比例,形成责任传导与价值创造良性互动的格局。
培育持续造血机制,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激发区域自主动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核心支撑。推动资源价值转化。以混合所有制开发主体为纽带,深化“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机制,其中西部以土地、矿产等资源使用权入股,东部注入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区域协作共同体。实施区域人才协同。东部选派科技特派员驻点西部企业技术攻坚,西部遴选管理骨干赴东部挂职锻炼,推动人才双向流动;配套跨区域职称互认、社保接续等政策,解决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贯通产学研链条。在东部设立预孵化中心,遴选适配西部的关键技术;在西部建立中试基地,结合本地需求进行技术本土化改造;推动成熟技术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跃迁。培育本土人才梯队。推动技术下沉与经验传承,确保每个县域重点产业形成由“土专家”“田秀才”支撑的技能网络,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筑牢乡村振兴智力根基。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创设“专项资金+企业投资+技术入股”的混合投入模式,以协作资金池撬动社会资本,激励企业人才通过项目跟投参与成果转化;推行“双向备案+协议管理”柔性引才机制,采用“顾问指导”“候鸟聘任”等灵活方式,吸引离退休专家团队入驻西部工作室,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作用。
健全市场统合机制,释放要素配置效能。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区域分割,以产业链耦合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以风险共担优化制度供给,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新路径。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建立跨省域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平台,推动西部节余用地指标折算为东部产业转移项目股权,助推土地资源跨区域增值共享;创新“西部固碳—东部认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数字化碳汇交易系统,激活生态资源的经济潜能,实现生态价值数字化;建设东西部技术专利协同转化中心,破除区域技术市场壁垒,促进创新成果跨域产业化应用,实现技术专利协同化。深化产业链一体化协同。由东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在西部布局配套基地,构建“东部研发—西部制造—全球销售”一体化供应链,强化产业互补优势;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基金”,由政策性银行实施专业托管,通过贴息贷款、担保增信等工具放大资金杠杆效能。优化多元主体风险共担机制。推行“基础收益+超额分成”模式,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及专项保险;建立项目投资风险熔断机制,设置区域风险准备金,形成“市场主导运作—政府精准补位—社会补充参与”的要素配置模式,通过股权联结实现价值共创、风险共担。
创新收益分配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通过优化配置红利,有效破解资金分配碎片化、短期化难题,平衡短期民生保障与长期动能培育,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核心在于统筹增效与激励相容。强化收益统筹管理,将东西部协作项目产生的利润、股权分红、税收增量返还等纳入统一资金池,实行全过程调度;引入科学评估机制,依托第三方机构建立“负面清单+正向激励”机制,对项目可行性、社会效益及资金回报率进行量化评价,提升决策精准度;创新资产确权路径,对协作形成的资产实施分类登记、动态评估与分级确权,保障各方权益。关键在于联农带农与要素激活。优化“保底收益+效益分红”模式,通过生产托管、订单收购、务工就业、资产入股等多种渠道紧密联结农户,确保其公平参与种养、加工、销售环节并共享增值收益;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鼓励农民及经营主体按股金、劳动、管理等多要素贡献获取报酬,有效激活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潜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落脚于“强县、兴业、富民”发展目标,以“政府统筹、发展优先、托底保障”为原则,将项目收益重点投入技术研发、人才引育、管理优化和市场拓展,赋能县域核心竞争要素升级,夯实产业根基;建立特色产业扶持机制,精准支持县域特色产业补链强链、提质升级,加速产业集群化、现代化进程;设立防返贫风险储备金,对因灾因病致贫家庭实施精准纾困;创新设立“防返贫保险”县域统保模式,确保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应保尽保,织密兜底保障网。
(谢治菊配资网官网,系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